首先是關於質譜資料庫(Mass Library),在GC/MSD的世界裡,質譜資料庫已經變成一個必要的存在,可以說GC/MSD 和 Mass Library 互為所需,不只是在搜尋方法確立之後,可以說這個以EI(Electron Ionization) 圖譜存在的資料庫,是整個GC/MSD技術的核心。
首先質譜資料庫可以協助物質鑑定,雖然比對質譜也有其極限,但是因為MSD前面有GC的分離,可以說這種混用的技術(Hyphenated Technique),有獨特的優勢,若是以辨別物質來看,幾乎沒有相匹敵的技術,但是還不止於此。
其次是質譜資料庫涵蓋多數可以通過GC管柱的物種之後,使GC/MSD幾乎成為分析實驗室必備的工具,他分辨物質的限制只剩下濃度,一般檢測在SCAN的狀態下,以一微升不分流的注射量,可以觀測到ppm濃度的物種,並順利的透過資料庫比對,辨認這個物質。
質譜資料庫也可以反向搜尋,尋找某個化合物是否已經存在在質譜資料庫中,這會解決相當多的分析問題,但是一般的使用者不易體會這個使用方法,通常發生的原因是由於知道GC/MSD的優越特性,使用者常常會被其他化學工作者,詢問某物質是否可以使用GC/MSD來分析,但使用者可以對應的只有物質的沸點,並且擔心該用什麼管柱來做實驗,還有需不需要衍生。
質譜資料庫,到現今可以說收集到了絕大多數可以在GC/MSD上機的物種,所以,能夠在質譜資料庫存在,通常意味著這個物質,是透過注射GC/MSD來得到的,姑且不詳細討論所用的管柱與升溫條件,光是這個訊息,就可以有勇氣去實作,先請他配個樣品來,例如1000ppm,假如在資料庫中找到的這個化合物一直是它衍生之後的狀態,並且這個物質的分子量很大,或是沸點偏高,就有需要衍生的可能,沸點在GC可分析的範圍內,只是表示在實驗過程中,該物質經常與需要衍生的物種同時出現,並不是自己需要被衍生。
這個是GC/MSD使用者最先要有的看法,而單單一個看法上的不同,就改變了使用GC/MSD的最大的困境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